举棋不定成语故事

首页 > 成语故事 > 举棋不定的故事正文

举棋不定的故事

举棋不定的故事_举棋不定典故

举棋不定的故事描述:

成语故事: 举棋不定

所属朝代: 春秋战国时代

拼 音: jǔ qí bù dìng

出 处

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弈者举棋不定,不胜其藕。”

解 释

拿着棋子,不知下哪一着才好。比喻犹豫不决,拿不定主意。
故事:
春秋时,卫国国君卫献公是个骄横粗暴的国君。周灵王十三年(公元前559年),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用军事政变的手段把卫献公赶下了台。卫献公只好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到齐国,过着流亡的生活。

驱逐了卫献公以后,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了朝政,并新立了卫殇公公孙剽为国君。

但是,宁惠子临死之前,他却领悟到驱逐国君一事是自己的一个耻辱,便叮嘱儿子宁悼子要把卫献公接回来。不久,卫献公也开始了复国活动,他派人回国与宁悼子联系,并让人向宁悼子许诺:复国后,决不干预国政大事,只掌管宗庙、祭祀等一类的事。

但是,不少大夫反对献公复位。大夫右宰榖见了献公以后。回来劝宁悼子说:

“献公虽在外流亡十二年,但粗暴的脾气一点没有变,要让他回来,大家的死期就到了。”另一位大夫大叔仪也警告宁悼子说:“做事情要前后一贯,你们宁家一会儿参与驱逐国君,一会儿又要接回来,这还不如下棋。棋手下棋如果举棋不定就要失败,何况在对待国君的废立问题上,如此轻率,一定会有灭族之祸。”

可是宁悼子独断独行,以“先父遗命”为借口,不听劝告,一心要独揽大权。后来他灭了孙氏,杀掉了卫殇公公孙剽,迎回了献公。

最后,卫献公却利用大夫公孙免馀,除掉了宁悼子,消灭了宁氏势力,报了自己被宁氏驱逐之仇。

举棋不定典故的意思:拿着棋子,不知下哪一着才好。比喻犹豫不决,拿不定主意。

相关查询:举棋不定的意思举棋不定成语接龙

大家都在看的成语故事


iiy网更多查询工具

实用查询

快捷生活必备神器